青海建设科技大厦工程项目简介
青海建设科技大厦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五四西路与文汇路交叉口西南角,北临五四西路。本工程地下为二层,地下二层平时为车库,库房及设备用房,战时为人防地下室的抗力等级为核6级常6级,防化等级为丙级,战时用途为物资储备库;地下一层为车库、厨房及设备用房。
本工程地上部分划分为A,B两个区域。A区为高层办公建筑,B区为高层培训中心,屋面层为水箱间及电梯机房。A区建筑高度为44.85米,B区建筑高度为88.35米。总建筑面积62296.81m2
项目规划设计依据城市周边环境道路和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布置,人流由城市干道五四西路直接进入院内,将车流由城市干道文汇路直接进入。
建筑体型:A区、B区一至四层为一个整体,内部根据不同功能划分平面。A区主楼平面呈矩形,B区主楼平面呈橄榄形,建筑立面窗采用玻璃幕墙及矩形窗的分隔方式,实体墙分为挂贴米色陶土板,立面竖向线条为铝合金象牙白氟碳涂膜,立面设计手法现代、简洁、方正、大气,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幕墙与实体墙比例划分恰当,米色陶土板墙面分格细腻,具有高品质现代办公建筑的特征,成为西宁海湖新核心区有特点的标志建筑。
海湖新区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二十一世纪初扩大城市容量所规划的城市新区。项目所处位置位于海湖新区核心区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与周边中央商务区有序连接,形成现代办公区域。该项目布置结合地形一高一低、垂直和水平构成,A栋写字楼为住建厅办公楼水平舒展,内部办公用房布局满足《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B栋培训中心垂直体量,总图布置合理。该项目较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建筑及周边环境的协调和呼应关系,并且符合现代办公建筑的特点,又展现出现代建筑风格的时代特色。
本项目为多家设计单位投标中标项目。
一、绿色建筑应用技术
1) 通过建筑功能合理的布局,所有房间均有良好的的采光和通风措施,利用东、西两侧内部通高中庭处增加绿化空间,外围护采用14.3米宽, 36.3米高的拉锁幕墙,使室内外空间得到完美结合,室内结合建筑布局,形成完整的庭院空间,创造绿色生态环境,室内空间更加通透,透过明净的玻璃门窗,将室内外绿色植被融为一体,洗尽一天的疲劳,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A栋办公楼平面打破了传统的布局方式,将室内通高中厅穿插布置在整个楼内,改善了办公环境,增进了办公人员之间的交流空间。
主入口门厅为两层通高,净高为8.4米,通高门厅纵向扩大视野,还承担着人流缓冲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是良好的过渡空间。
四层、六层、八层中部以及八层外墙浮雕墙面对应室内位置设置两层通高的中厅,八层浮雕墙面室内左右两侧沿外墙设置局部水面和室内绿化,对应中厅的区域设置休息厅,该区域是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场所,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能让人驻足停留,可在其中有漫步的自由,轻松的交流空间。
2) 建筑围护结构满足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建筑采用板式、塔楼形式,内部房间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环境,外玻璃窗运用LOW-E中空玻璃,处理好通透与保温节能的关系。
3) 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
屋面太阳能系统采用真空玻璃管集热强制循环间接加热系统,供应生活热水及洗浴用水。
4)机电管线综合平衡技术
采用机电管线综合平衡技术、缩短了施工工期,避免各设备安装专业施工阶段管线交叉,衔接不当而造成的返工浪费,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5)土建设计与内外装饰装修工程一体化
土建设计与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充分配合,合作紧密,最大限度、高完成度完成建筑施工建造,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建筑的施工精细度及品质。
6)该工程2013年被评为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
二、结构与施工应用技术
1)楼层通高内庭局部采用钢结构骨架、拉锁幕墙结构,较好的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创造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及视觉效果。
2)本工程对于直径大于20mm以上的钢筋连接全部采用直螺纹套筒的机械连接,有效地节约钢材及加快了施工进度。
3)对于主楼的超长结构楼、屋盖采用了抗裂混凝土技术,有效减少了因超长而产生的温度裂缝。
4)对于基坑的边坡设计,在条件允许下采用放坡,与市政设施相邻处采用了土钉支护技术,有效地节约投资。
三、智能化系统
本工程作为现代化的办公楼及培训中心,本工程智能化系统包括:综合安防系统(包括音视频监控、门禁、巡更、停车场管理系统等)。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
四、各专业设计特点:
(一)建筑专业:采用多种节能和绿色建筑措施,项目通过有效控制体型系数为节能创造良好基本条件;严格控制外围护结构的传热,采用岩棉保温80厚,窗及幕墙采用中空LOW—E玻璃,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室内绿植与室外绿化及平面布局结合,增加了绿化率,使建筑与景观结合。
室内外装饰:土建设计与外装修紧密配合,由专业设计单位绘制详细的立面分格图,通过加强前期工作准备和细部节点的细化设计,最终取得良好的外观效果;室内装饰与设备各工种紧密配合,梳理各专业各部门各施工单位的工作,通过设备管线综合布线,确定管道布置及走向;吊杆、支架、外露丝扣、管道标识等细部处理统一要求;装饰专业施工前进行细部节点设计,达到完美的室内效果。
(二)结构设计:
1、青海建设科技大厦, 建筑物地下二层, 使用功能平时为设备用房及车库,战时为6级人防物资储备库;地面以上分为办公楼(A区)及培训中心(B区)两部分,办公楼地上十一层,主体结构高度44.95M, 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培训中心地上二十三层,主体结构高度为88.35M, 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在结构布置时充分考虑建筑需要,使结构布置合理、经济。
2、本工程办公楼建筑物总长102.30米,建筑要求不设缝,为超长结构,设计中采取了设置伸缩后浇带、温度抗裂钢筋、增设外纵梁腰筋、提出施工控制要求等多种超长结构裂缝控制措施,解决施工和使用阶段温度作用的影响;既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又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同时减小了工程的造价。
3、根据本工程地质详勘报告,场地土依次为:杂填土、湿陷性黄土、非湿陷性黄土、卵石层(层厚4.20m-7.10m),下为泥岩层。场地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可不考虑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土具弱腐蚀性,特此对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根据地层情况,结合建筑物结构布置,本工程基础为梁板式筏基,持力层为卵石层,
保证了建筑物的承载力及变形控制,经济合理。
4、建筑结构平面不规则,在结构分析计算时,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楼板刚度假定,考虑双向地震作用,采用弹性板复核计算并配置钢筋,在楼板开大洞的区域通过加强周边梁、板的截面及配筋等措施,减小洞口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局部穿层柱采用中震弹性分析并适当采取加强措施,提高其延性,实现强柱弱梁,保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5、本工程办公楼室内庭院部分采用钢结构骨架、拉索幕墙结构,既满足了建筑造型及功能需求,同时,钢结构强度高,与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截面面积小,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而钢结构产业是一项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它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相对合理,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少,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
6、本工程采用高强钢筋,强度高、安全储备大,抗震性能良好;采用商品砼和预拌砂浆,减少了环境污染;室内填充墙采用石膏砌块,具有自重轻、外形整齐、尺寸精准、耐久性好等优点,建筑材料生产实现了社会化、专业化、工厂化,缩短了建设时间,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原材料,增大了可重复利用材料的比例,符合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理念。
(三)暖通设计:
采暖为集中供热低温辐射采暖系统。热源为海湖新区市政供热管网经换热站换热后供给,一次热媒为85/60℃热水,二次热媒为60/50℃热水。采暖系统采用下供下回共用立管同程式系统,采暖系统入口装置采用带热量表手动调节阀。办公楼采暖系统均为低区,培训中心采暖系统一至十层为低区,十层以上为高区。采暖系统定压由换热站统一考虑。低温辐射采暖系统的盘管管材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b。采暖系统的每个分集水器的供水管上设有温控阀,回水管上设有关闭阀,可实现分室调节,达到节能的目的;采暖系统每个分支环路的供水管上设有调节阀,回水管上设有平衡阀,便于水力平衡。办公楼及培训中心的合用前室、前室及不满足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地下室、吊顶、管井内所有采暖管道均采用离心玻璃棉管壳保温,以减少管道的热损失。会议室、多功能厅设机械排风系统,同时设二氧化氮浓度监控器,并与机械排风系统连锁,实现室内空气品质的随时更新。会议室设新风换气机,以减少热量损失,同时更新室内的空气品质。小区地下车库按防火分区设置机械排烟及机械补风系统,风机为高温排烟风机,平时作通风换气,火灾时,进行机械排烟。设备用房设机械通风系统。所有设置在屋顶的风机底部均配套设减震装置.风机吊装时设弹簧减震器.风机均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排烟及通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大于0.32规定值。
(四)给排水设计:
本工程设生活冷水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雨排水系统。办公A区生活冷水给水系统竖向分为两个区,低区为一至五层生活用水,高区为六至十层生活用水,低区依靠市政给水压力供给,高区由设在本工程地下一层生活泵房内的办公生活水箱、高区生活变频供水设备供给。宾馆B区生活冷水给水系统竖向分为三个区,低区为一至五层生活用水,中区为六至十二层生活用水,高区为十三至二十三层生活用水,低区依靠市政给水压力供给,中高区由设在本工程地下一层生活泵房内的宾馆生活水箱、中高区生活变频供水设备供给。本工程办公A区公共卫生间的热水就近由小型电加热热水器供给.。B区的热水供应系统采用分区全日制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热源由设在地下一层的蒸汽锅炉、各分区容积式热交换器供应,辅助热源为设在A区十层屋面的太阳能联合供给,热水系统分区同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分流制,设专用通气管排水系统,地下层消防排水采用机械排水方式排出;排水立管及出户管均采用采用A型离心柔性抗震接口排水铸铁管,橡胶圈密封,法兰压盖接口.。雨排水系统采用内排水系统,雨水内排水管采用镀锌钢管,卡箍连接。
(五) 消防给水设计:
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设有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大空间消防水炮系统、气溶胶气体灭火系统。本工程地下室设856立方米消防水池及消防泵房,消防泵房内设室内消火栓泵组、喷淋泵组、消防水炮泵、室外消火栓泵组,本工程B区屋顶设18立方米消防水箱,小区内设室内消火栓环状管网,设室外消防环状管网与地下式消火栓。
1、消火栓给水系统:各层均设有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内消防用水量40L/S,室外消防用水量30L/S,室内消火栓充实水柱10M水柱,火灾延续时间3小时,消防用水量均由屋顶18立方米消防水箱、消防泵房内设室内消火栓泵组、856立方米消防水池等联合供给。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本工程在地下一层至地上二十三层均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层为中(II)危险级,灭火用水量为27.7L/S;一层至地上二十三层为中(I)危险级,灭火用水量为21.0L/S;最不利点喷头压力均为0.05MPa,火灾延续时间为1小时。消防用水由屋顶18立方米消防水箱、消防泵房内设喷淋泵、856立方米消防水池等联合供给。
3. 大空间消防水炮自动灭火系统:本工程在A区办公楼内部两端高厅八层顶部设置智能消防高空水炮自动灭火系统。按中危险II级布置喷头,系统设计流量30L/s。相应工作压力0.6MPa.系统设计的最大保护半径20m.。
4. 气溶胶气体灭火系统:本工程地下变配电室设置气溶胶气体灭火系统。按照《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63-2007执行。
(六)电气设计:
本工程按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强电专业主要设计特点如下:
1)为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及供电质量,设计采用由市网引入双重10kV电源一用一备为其供电,同时为满足信息化的要求为网络机房提供不间断UPS电源为其供电,以满足其供电要求。
2) 本工程对消防及其他一级负荷采用双路电源,末端自动切换方式进行供配电。
3)本工程在变电所设总计量装置,在各层配电箱(柜)处设分计量装置,以满足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及节能统计的要求。
4)本工程均采用高效节能光源灯具进行照明设计,照度标准均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对大空间及公共走廊等场所照明均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满足节能的要求;
5)本工程供电电源深入负荷中心、电气竖井及各层分配电箱设于各自的负荷中心,减少了供电半径,提高了供电质量,减少了导线截面,节约了有色金属消耗;并设置了10kV配电自动化系统及0.4kV配电监控系统,变电所设集中无功补偿及谐波抑制装置。
6)建筑物防雷按二类防雷设计,接地系统型式为TN-S系统。
7)注重节能环保设计,技术措施先进。该工程2013年被评为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
弱 电:
本工程弱电设计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自动消防炮系统、有线电视及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监控及门禁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消防广播系统等。弱电主要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
1)本工程信息化要求较高,信息点较多,一层设网络机房以满足信息点的分配要求。
2)根据建筑功能及其运行特点设计了相关门禁管理及监控等相关内容。
3)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及消防性能化设计的要点,保护全面,报警的时效性及联动可靠性均有较好的保证,较多的采用了成熟的新技术及可靠的新产品,如双波段及光截面火灾探测技术等。
4)照明设计及KNX控制系统注重节能低碳政策的实施及技术应用,预期节能效果显著。
5)其余弱电系统均按照国际现行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以满足用户及现行国家规范的要求。